推广 热搜: 家庭教育  幼教  家庭  教育  初中  知识  教育资讯  高中  学习  小学 

「父母必知」青春期孩子容易见到十大心理矛盾

   日期:2024-09-08     来源:www.naanver.com    浏览:378    
文章简介: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筹备脱节的矛盾几乎每一个初中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将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大夫、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事实上他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非常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

      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筹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一个初中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将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大夫、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事实上他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非常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达成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达成理想需要从目前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筹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置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了解,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达成。

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来,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大家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一些初中生愈加讲究“实质”,加上一些父母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烧钱大手大脚,使得初中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大家的抽样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天天都买零食吃,同学生日,除有来有往外,还要摆酒宴。男孩中“烟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孩中讲究穿戴的比比皆是,有些女孩还随身携带高端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装。但这类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觉得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常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初中生中是相当常见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了解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第三,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

因为自我意识的进步,初中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我们的思想、情感和其他很多不同于别人的心理特征。同时也因为其社会生活经验的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他们想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不想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交流,透露我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初中生把心里话“对自己说”或“对日记本说”,向同学和师长隐匿秘密。因为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这种学生总是通过记日记、画画、写字等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他们非常需需要得其他人的理解,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初中生觉得老师“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他们从苦闷与孤独中解脱出来。

第四,独立意识与依靠心理的矛盾

伴随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愈加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需要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母亲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他们又缺少必要的常识与能力。这一是由于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看重不够,二是由于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爸爸妈妈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父母需要子女“只须能上大学,啥事都可以不管”,所以导致了初中生的事实上的依靠性。这种依靠性不只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因此,教师要和父母一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我们的事情自己办,逐步消除其依靠心理。

第五,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初中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调查表明,对国家的前途,绝大多数的初中生“充满信心”和“较有信心”。其次,他们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面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可以冷静地控制我们的情绪:激动时,好似一只打足了氢气的气球乘风飞舞;泄气时,则好似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他们对自己喜欢之事,积极性非常高,对自己不有兴趣之事,则避而远之。这所有都说明了初中生的情绪、情感常常处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涨的两极状况,而很难准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教育学生掌握用理智能控制制感情,遇到事情能不急不躁,冷静处置。

第六,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初中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因为他们考虑问题不周密,总是携带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集体的需要,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牛,不可以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很后悔。这所有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进步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老师一方面要一定学生的进取心,其次要训练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处置好二者的关系。

第七,信息视线的扩大与辨别能力不足的矛盾

伴随年代的进步、科技的进步、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种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线开阔,认识空间得到很大拓展,从天文地理、空中来客、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饰、发型、时尚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因为他们的世界观、生活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分辨力、辨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看上去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比较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矛盾的重点,是通过剖析、比较,提升学生选择信息、分辨是非的能力。

第八,助人为乐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

目前很多初中生能积极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也能积极为同学做好事:当同学遇见困境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家有了不幸,他们能自觉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水准不够高,他们靠盗窃来捐款,通过打架斗殴来为弱小同学鸣不平,借助考试作弊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升分数。这非常自然形成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老师要巧于引导,先一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了解什么是真的意义上的助人。

第九,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少的矛盾

现代初中生有兴趣的事情不少:他们不只关心课内学习,而且关心课外学习;不但喜欢文静读物,而且喜欢科技读物;不只关心生活,而且对国内外大事津津乐道。但同样不可忽略的是,不少学生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大大超越了对事物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广泛的兴趣中缺少中心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面的影响,情景性非常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教师擅长启发诱导,使学生从海量的兴趣中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

第十,成才欲望与不想上学心理的矛盾

从长远目的看,初中生对将来充满美好的幻想,期望以后能成名成家,能干一番大事业;从最近目的看,大多数初中生都期望自己学习成绩出色,不辜负老师、父母、亲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太苦太累而很难持之以恒,不想上学心理陡增,形成了想学与不想上学的心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告诉学生,要成才就得有常识、有本领,不然将一事无成。学习是件苦差事,但只须有决心,有毅力,必然会苦尽甜来。

总之,初中生的心理矛盾是复杂的,其产生是什么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有社会的、家庭的、自己的,还有教育工作上的疏忽等,正确认识这类矛盾,能够帮助大家有些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